李培根院士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的00后女毕业生没有想到,她那条25秒的短视频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视频中,她手持学生证,对着镜头说:“我是00后本科生,花了十几个W毕业出来在摆摊卖冰淇淋......四年本科一场空,简直是给母校丢脸了。”
这条播放量超500万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后,母校迅速来电要求下架视频。女生无奈隐藏视频后又公开道歉,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道歉视频播放量竟达1000多万。当舆论沸腾时,校方慌忙出来解释:要求删视频是因评论区出现大量“读书无用论”言论,绝非嫌弃学生摆摊给自己丢脸...... 可惜鬼都不信这种鬼话。
展开剩余81%01 象牙塔阴影:高校系统性问题的多重镜像
当大连医科女生因自嘲“给母校丢脸”被要求删视频时,中国高校的另一些角落正上演着更荒诞的剧情。
在XX大学的宿舍区,设置有“留学生专用电梯”,居然是不允许国内学生使用的;在所有吸收了黑人留学生的大学住宿区,空调全覆盖的留学生公寓与本土学生锈迹斑斑的摇头扇形成刺眼对比。这种超国民待遇在2023年达到荒谬的顶峰——山东大学让其校友难以启齿的学伴制度,和济南大学被曝为留学生提供每月3万元补助,尽管校方事后辩解称是“30个月的总金额”,这些事让当年的舆情怒火燎原。
清华教授因此痛斥:“你把粮食喂别人家的孩子,还想自家孩子爱你?”,抨击有些高校扭曲的价值观。
更令人忧心的是频频溃堤的师德警报让母校形象尽毁。
前华南理工大学最年轻的博导王某某至今还在愤愤不平,认为2020年警方并没有认定自己强奸隔壁学校女学生,自己仅仅是与人发生不当性关系就被学校解聘并被教育部通报是千古奇冤。
2025年初,中国药科大学教师徐某某的聊天记录如病毒传播:“宝贝儿,要不要来我办公室探讨人生?”、“带你去邮轮开房睡个够”等露骨信息,揭开了权力胁迫的阴暗面。而类似事件在南京医科大学早有预兆——该校校医孟某在2018年猥亵女生前,竟已被匿名举报三次,校方却仅以内部约谈敷衍了事。
心理学家的分析一针见血:68%的学生因担心挂科而接受教师不合理要求,形成“不敢拒绝-被迫周旋-自我怀疑”的心理闭环。
触目惊心的学术压榨则在今年5月集中爆发。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魏某实名举报导师邵某:强迫签署“毕不了业不追责”协议、占用开题课题、要求参与私人事务,导致实验室多名博士生延毕8-10年;几乎同期,河海大学女博士揭露导师周某某六年未提供有效指导,却多次以“讨论学术”为由进行性暗示,甚至三次要求进入学生家中;还有被导师当包身工用熟了后舍不得撒手,连续几年延毕导致学生抑郁自杀的案例早已不止一例。
这些案例暴露了高校中导师权力绝对化的积弊——当学术指导权异化为生杀予夺的权杖,象牙塔便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
02 中国曾经有一座战火中的“母校”在学子心中重若泰山。
面对当下的乱象,西南联大的历史可以成为一面照妖镜。1937年,当北大、清华的校园被日军铁蹄践踏,南开大学在轰炸中化为废墟,三校师生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悲壮的长征。在昆明,他们用铁皮屋顶遮风,用茅草围墙挡雨,却孕育出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余位院士的璀璨星河。
翻译泰斗许渊冲百岁高龄时仍能脱口而出学号“A203”的传奇,映衬着当代教育的灵魂贫瘠。陈寅恪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点着煤油灯为学生讲授隋唐制度渊源;闻一多拒绝日军的高薪诱惑,全家住草棚,穷困到“连乞丐见了都绕路”。这些大师在数百次日军空袭中守护文明火种,而今天的高校管理者却在500万播放量的短视频前惊慌失措。
最刺眼的对比在于教育本质的认知。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讲《古代神话与传说》时,工学院学生穿越整个昆明城来旁听;傅斯年评价陈寅恪“先生的学问,近300年一人而已”。而今,当大连医科女生用冰淇淋创业践行“劳动光荣”,母校的第一反应竟是勒令删帖。这种精神境界的落差,恰如汪曾祺的感慨:“如果不是读了西南联大,我可能不会成为作家。”
03 当下也有让学子心心念念有回报的母校
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发现贫困学生,并将补助金额悄悄打入学生饭卡。以“无需申请、隐形帮扶”为核心模式,成为高校人文关怀的典范。
该校学生吴某发现饭卡突然多出160.7元后感慨:“以后一定要回报母校!”
可惜像南京理工大学这样的高校并不多......
04 愿“母校”们都可以“德艺双馨”,名副其实。
今日中国高校的考题是:当战火中的西南联大能用茅草屋培养出诺奖得主,窗明几净的现代校园,能否容得下一个卖冰淇淋的毕业生?
许渊冲铭记一生的学号“A203”,不仅属于西南联大,更应镌刻在每个教育者的良知上。因为真正的母校,从不会因学生的冰淇淋车羞愧,却会为每间装有特权电梯、双标空调的宿舍楼、为每扇向骚扰者敞开的办公室大门而蒙羞。
当高校终于拥有足够的人性,懂得学校的每一个门卫、和宿管都是自己的一份子;懂得再浮华的毕业典礼也没有让学生们度过有空调的四个夏天重要;懂得捍卫清贫学子的尊严,远比维护虚假的体面更重要......“母校”这个称呼,才真正配得上它应有的重量。
否则,当学生们踏入社会后偶尔回忆起“母校”时,心头没有温暖,更没有甜蜜,他们只想扭过头,狠狠地,吐一口唾沫。
----- THE END------
发布于:陕西省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